吳承恩 - 簡介
吳承恩(1510?――1582?)明代小說家。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懷安山陽(江蘇淮安)人。他生於一個有學官淪落為商人的家族,家境清貧。吳承恩自幼聰明過人,《淮安府誌》載他“性敏
而多慧,博極群書,為詩文下筆立成。”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補上“歲貢生”,後流寓南京,長期靠賣文補貼家用。晚年因家貧出任長興縣丞,由於看不慣官場的黑暗,不久憤而辭官,貧老以終。吳承恩自幼喜歡讀野言稗史,熟悉古代神話和民間傳說。科場的失意,生活的困頓,使他加深了對封建科舉製度、黑暗社會現實的認識,促使他運用誌怪小說的形式來表達內心的不滿和憤懣。他自言:“雖然吾書名為誌怪,蓋不專明鬼,實記人間變異,亦微有鑒戒寓焉。”
吳承恩傑出的長篇神魔小說《西遊記》以唐代玄奘和尚赴西天取經的經曆為藍本,在《大唐西域記》、《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等作品的基礎上,經過整理、構思最終寫定。作品借助神話人物抒發了作者對現實的不滿和改變現實的願望,折射出作者渴望建立“君賢神明”的王道之國的政治理想。小說借助唐僧師徒在取經路上經曆的八十一難折射出人間現實社會的種種情況。小說想象大膽,構思新奇,在人物塑造上采用人、神、獸三位一體的塑造方法,創造出孫悟空,豬八戒等不朽的藝術形象。全書組織嚴密,繁而不亂,語言活潑生動且夾雜方言俗語,富於生活氣息。主題上衝淡了故事原有的宗教色彩,大大豐富了作品的現實內容,具有民主傾向和時代特點。作品諷刺幽默。呈現出不同於以往取經故事的獨特風格。
《西遊記》的出現,開辟了神魔長篇章回小說的新門類,書中將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諷刺通嚴肅的批判巧妙的結合的特點直接影響著諷刺小說的發展。《西遊記》是古代長篇小說浪漫主義的高峰,在世界文學史上,它也是浪漫主義的傑作。《美國大百科全書》認為它是“一部具有豐富內容和光輝思想的神話小說”,《法國大百科全書》說:“全書故事的描寫充滿幽默和風趣,給讀者以濃厚的興味。”從19世紀開始,它被翻譯為日、英、法、德、俄、等十來種文字流行於世。
吳承恩出生於一個由下級官吏淪落為小商人家庭,他的父親吳銳性格樂觀曠達,奉行常樂哲學,為兒子取名承恩,字汝忠,意思希望他能讀書做官,上承皇恩,下澤黎民,做一個青史留名的忠臣。吳承恩小時候勤奮好學,
一目十行,過目成誦。他精於繪畫,擅長書法,愛好填詞度曲,對圍棋也很精通,還喜歡收藏名人的書畫法貼。少年時代他就因為文才出眾而在故鄉出了名,受到人們的賞識,認為他科舉及第,“如拾一芥”。《淮安府誌》載他“性敏而多慧,博極群書,為詩文下筆立成。”他除奮好學外,特別喜歡搜奇獵怪,愛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類的書籍。如《百怪錄》、《酉陽雜俎》之類的小說野史,這類五光十色的神話世界,潛默化中養成了搜奇獵怪的嗜好,隨著年齡的增大,這種愛好有增無減,這對他創作《西遊記》有著重大的影響。30歲後,他搜求的奇聞已“貯滿胸中”了,並且有了創作的打算。
50歲左右,他寫了《西遊記》的前十幾回,後來因故中斷了多年,直到晚年辭官離任回到故裏,他才得以最後完成《西遊記》的創作,曆時7年。步入青年時代的吳承恩是狂放不羈、輕世傲物的年青人。社會地位的低下,貧窮困苦的處境,使這位大才子狂放不羈,招來了紛至遝來的笑聲,被人交口稱譽的日子一去不複返了。吳承恩約二十歲時,與同鄉一位姓葉的姑娘結婚,婚後感情甚篤。吳承恩雖然狂放不羈,但他品行端正,忠於自己的妻室。嘉靖十年,吳承恩在府學歲考和科考中獲得了優異成績,取得了科舉生員的資格,與朋友結伴去南京應鄉試。然而才華不如他的同伴考取了,他這位譽滿鄉裏的才子竟名落孫山。第二
年春天,他的父親懷著遺憾去世了。接受初次失敗的教訓,吳承恩在以後三年內,專心致意地在時文上下了一番苦功,在嘉靖十三年秋的考試中卻仍然沒有考中。吳承恩羞恨交加,這年冬天,竟病倒了。兩次鄉試的失利,再加上父親的去世,對吳承恩的打係是沉重的。在他看來,考不取舉人,不僅付資無由,而且愧對父母,有負先人。但他並不以為自己沒考取是沒本事,而隻是命運不濟,他認為“功名富貴自有命,必須得之無乃癡?”吳承恩一生不同流俗,剛直不阿。他之所以才高而屢試不第,很可能與他不願作違心之論以討好上官有關。他厭惡腐敗的官場,不願違背本心,對黑暗的現實持否定態度。他在《二郎搜山圖歌》一詩中寫道:“民災翻出衣冠中,不為猿鶴為沙蟲。坐觀宋室用五鬼,不見虞廷誅四凶。野夫有懷多感激,撫事臨風三歎惜。胸中磨損斬邪刀,欲起平之恨無力。救月有矢救日弓,世間豈謂無英雄?誰能為我致麟鳳,長令萬年保合清寧功。”認為“民災”的形成,社會現實的醜惡,原因就在於統治者用人不善,讓“五鬼”“四凶”那樣的壞人當道。他想“致麟鳳”,行“王道”,扭轉乾坤,但是懷才不遇,壯誌未酬,隻能空懷慷慨,撫事臨風歎息。生活困頓給吳承恩帶來的壓力並不小於科考的失利。父親去世以後,他需要操持全家的所有開支,但他卻沒有支撐門戶的能力,更沒有養家活口的手段。家中生活來源,除了每月從學府裏領回六鬥米外,隻能坐食父親所留遺產了。品嚐了社會人生酸甜苦辣的吳承恩,開始更加清醒地、深沉地考慮社會人生的問題,並且用自己的詩文向不合理的社會進行抗爭。
吳承恩的詩文多散佚,有後人輯集的《射陽先生存稿》4卷存世。
吳承恩 - 西遊記
吳承恩在中國文學史上產生巨大影響的是他的長篇小說《西遊記》。《西遊記》100回,是吳承恩對傳統題材加以改造,注入他對現實生活的感受認識,再創作而成的一部具有現實意義的神話小說。
《西遊記》雖然采用了傳統題材,卻是時代的產物。吳承恩生活的弘治到萬曆時期,正是明代統治階級荒淫腐朽,社會矛盾日趨尖銳,政治上十分黑暗的時期;而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萌芽也開始出現,市民階層壯大,市民思想意識開始活躍起來。吳承恩對當時政治的腐敗和世風的墮落十分憤慨,他曾經尖銳地揭露"行伍日凋,科役日增,機械日繁,□詐之風日競"(《贈衛侯章君履任序》)的社會現象,發出"近世之風,餘不忍詳言之也"(《送郡伯古愚邵公擢山東憲副序》)的沉痛感歎。在《二郎搜山圖歌》中,他對殘害人民的"五鬼"、"四凶",表現了強烈的憤恨,對追捕妖魔的二郎神表示了熱情的讚美,呼喚斬邪除妖的英雄人物出現。吳承恩敏銳地感受到與封建專製製度相矛盾的新的時代氣息。這些就形成了吳承恩創作《西遊記》的思想基礎。他在《〈禹鼎誌〉序》中說:"雖然吾書名為誌怪,蓋不專明鬼,時紀人間變異,亦微有鑒戒寓焉。"表明了他借神話故事以批判現實的自覺的創作思想。《西遊記》是他這一創作思想的成功的實踐。
《西遊記》的故事經曆了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吳承恩是在曆代民間傳說和無名作者創作的基礎上,經過整理、加工、改造,最後寫出這部絢麗多彩的神話小說的。作為《西遊記》主體部分的唐僧取經故事,由曆史上的真人真事發展演化而來。唐太宗貞觀元年(627),青年和尚玄奘(602~664)隻身一人赴天竺(今印度)取經,跋山涉水,曆盡艱難險阻,至貞觀十九年(645),取回梵文佛經657部,並在長安設立譯場,進行翻譯。玄奘在取經過程中所表現
出的堅定的信念,頑強的意誌和克服困難的精神,令人敬仰;他所身曆目睹的種種奇遇和異域風光,對人們具有很大的魅力。他的行為和見聞本身就具有不同尋常的傳奇色彩。玄奘口述西行見聞,由弟子辯機寫成《大唐西域記》。他的弟子慧立、彥□又寫成《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記述玄奘西行取經事跡。這是一部帶有文學色彩的大型傳記。作者為了宣傳佛教並頌揚師父的宏偉業績,不免作種種誇張,並插入一些帶神話色彩的故事。此後取經故事即在社會上廣泛流傳,不斷得到加工、潤色,愈傳愈奇,愈傳離真人真事的本來麵目愈遠。在《獨異誌》、《大唐新語》等唐人筆記中,取經故事已帶有濃厚的神異色彩。據歐陽修《於役誌》載,揚州壽寧寺藏經院有玄奘取經壁畫,可知取經故事在五代時已流布丹青。到宋代,取經故事成為"說話"藝術的重要題材。刊印於南宋時期的說經話本《大唐三藏取經詩話》,是取經故事發展的重要階段。此書篇幅不大(約16000多字),情節離奇而比較簡單,描寫也較粗糙。但值得重視的是它已初步具備了《西遊記》故事的輪廓,猴行者已取代唐僧而成為取經故事的主角。它吸取了更多的神話傳說,書中的猴行者化作白衣秀士,已是神通廣大、降服精怪的能手,是《西遊記》中孫悟空形象的雛型。書中的深沙神則是《西遊記》中沙僧的前身。但還沒有豬八戒。"說話"的形式有唱有說,近似唐五代時"講唱經文"的"俗講",內容則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到元代(至遲到明初),又出現了更加完整生動的《西遊記平話》。原書已佚。但明《永樂大典》第13139卷"送"韻"夢"字條下引《夢斬涇河龍》故事,即采自《西遊記平話》,約1200字,內容與吳承恩《西遊記》第9回前半部分基本相同。成書比《永樂大典》為早的朝鮮漢語教科書《樸通事諺解》中也概括地引述了《西遊記平話》中關於"車遲國鬥聖"故事的片斷,與吳著《西遊記》相關故事的內容大體一致。書中還有八條注文,介紹了《西遊記平話》的主要情節,與吳著《西遊記》已非常接近。吳承恩 - 評價
《西遊記》一書,自始至終,皆言誠意正心之要,明新至善之學,並無半字涉於仙佛邪淫之事。或問《西遊記》果為何書?曰實是一部奇文、一部妙文。――(清代學者)張書紳。
吳承恩撰寫的幽默小說《西遊記》,裏麵寫到儒、釋、道三教,包含著深刻的內容,它是一部寓有反抗封建統治意義的神話作品。吳承恩本善於滑稽,他講妖怪的喜怒哀樂都近於人情,所以人人都喜歡看。――魯迅
《西遊記》其想像新奇,上天下地,出神入化,可說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主要人物的性格也極為鮮明,而且讀者麵最寬,老少鹹宜。此書的副作用極小,是一部鼓舞人積極鬥爭、永不灰心、為達到目標而百折不撓的書。――(北大教授)白化文
沒讀過《西遊記》,就像沒讀過托爾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一樣,這種人侈談小說理論,可謂大膽。――(法國當代比較文學家)艾登堡
《西遊記》全書故事的描寫充滿幽默和風趣,給讀者以濃厚的興味。――《法國大百科全書》
似莊而諧的神魔小說在中國古典小說名著中,《西遊記》要算是最駁雜的一部書。它糅合進了佛、道、儒三家之言,對這樣一部神魔小說,要想做出比較確切的、與普通讀者的閱讀感受吻合的理性解析,首先考察一下它的成書過程以及作為小說情節主體的唐僧取經故事的演變過程是非常必要的。因為,從這中間可以比較清楚地看出,這個本來是弘揚佛法的故事怎樣會加入道教的內容,又怎樣蛻變為富有文學魅力、情趣的小說,以及由其自身矛
盾所形成的藝術特點。在中國古代小說中,《西遊記》是一部思想性和藝術性都臻於第一流的偉大作品。它也是明代長篇小說的重要流派之一――神魔小說的代表作。它在神魔小說中的地位,相當於《三國演義》之於曆史演義小說。
神魔小說通常由兩個部分組成。一個部分叫做出身傳,另一個部分叫做靈應傳或降妖傳。《西遊記》的結構也是這樣。第一至十二回是全書的引子,其中前七回講孫悟空的出身和大鬧天宮等故事,為他的神通廣大和後來追隨唐僧去西天取經提供背景材料;第八回至第十二回則介紹小說的另一主人公唐僧,交代取經的緣由。第十三回至第一百回,是全書的主要部分,演述唐僧、孫悟空師徒四人降妖伏魔、西天取經的故事。
孫悟空出身傳中的大鬧天宮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機智的、堅強的孫悟空的形象。他具有強烈的反抗性格,藐視腐朽無能的天宮統治者,喊出了“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口號。正像有人所說的,“如果沒有曆史上發生的許多次規模巨大的、猛烈地衝擊了封建王朝的農民起義、農民戰爭,大鬧天宮的情節不可能想像得那樣大膽,孫悟空作為一個叛逆者的形象也不可能塑造得那樣光彩奪目。”西天取經的故事表現了神魔小說的兩大主題:尋找與追求,斬妖與降魔。《西遊記》把二者巧妙地聯係和結合起來。它告訴人們:為了尋找、追求、實現一個美好的理想和目標,為了完成一項偉大的事業,必然會遇上或多或少的、或大或小的、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挫折,必須去頑強地戰勝這些困難,克服這些挫折。
吳承恩 - 吳承恩家世
《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1506―1582),字汝忠,一字以忠,明代中葉淮安人。淮安在漢代曾叫射陽縣,縣的東南有一湖泊叫射陽湖,所以吳承恩以“射陽”為號,經常自署為“射陽居士”。後代亦有人稱他為“射陽山人”,這大約不是他當年的自號。淮安地處淮水之南,秦漢時期為淮陰縣。唐代為楚州,一度時期也曾改稱過淮陰郡,故他在署名時,前麵往往冠以“淮陰”二字。這是明清時代兩淮文人的普通風氣。
關於吳承恩的家世,目前人們了解的還是很少。因為資料太少了,迄今為止,可供查考的資料主要的隻有《先府賓墓誌銘》一種。吳承思先世漣水人,是後來遷到淮安的。是什麽時間遷居淮安的呢?他自己沒有講,最遲不應晚於明初。其理由有二:
第一,從時間上推算,應在明初之前。《先府賓墓誌銘》雲:先世漣水人,然不如何時徙山陽。遭家窮孤,失譜牒,故三世以上莫能詳也。曾祖諱鼎;祖諱銘,餘姚訓導;皇考諱貞,仁和教諭。這裏所說的曾祖、祖、皇考,均是以吳承恩的父親吳銳的身份來說的。所謂“三世以上”,就是指的這三世,並不包括吳承恩父子,若連他們父子計算,當為五世。這五代吳承恩是清楚的,從他父親的曾祖吳鼎向上便“莫能詳也”。吳承恩生於十六世紀初,距明代開國130餘年。按通常30年為一世的說法來計算,吳承恩向上四代為120年,時間正好是明初。“三世以上莫能詳也”的意思,明顯是說吳鼎並非遷淮始祖,遷淮是他以前的一世、二位甚至幾世的事,隻不過是因為沒有譜牒,吳承恩說不清楚罷了。所以,吳氏遷淮不當晚於明初。
第二,元朝末年戰爭頻仍,淮安所遭戰禍尤為嚴重,土著居民死散殆盡,人口銳減。據黃梨洲為淮安楊士傑作的傳記,以及曹鑣《淮城信今錄》、楊慶之《春宵囈剩》等記載,“明初誰人存者止七家”。“淮人”大概指的是城內居民,“七家”可能是指七個姓。據說這七姓是一“節孝徐(積)、槐樹李、梅花劉、切麵張、麵合王、裱背王、南門潘(塤)”等幾家。此外,還有人說七姓中有姓吳的,但那是指的是後來中進士做過禦史的吳節、吳那一家,與吳承恩並無瓜葛。吳承恩的祖先不是淮安元代遺民,而是元末明初從漣水遷入的。明初,明太祖針對江北居民稀少的狀況實行移民政策。來誰的移民多遷自江南,而且多為富戶或軍官。至今淮安許多人還世代相傳說自己老家是江南蘇州或其他什麽地方。吳承恩家由北向南,自然不屬於這個潮流,應該是元末明初破產農民的流遷。據丘度《平涯公墓誌銘》,沈氏“先世家東魯,國初始祖七一公避兵徙山陽,遂家焉。後嗣以科目顯,其占甲第有諱翼者,累宮南京戶部尚書,正統間有禦虜功。諱��者,官吏科都給事中,升太仆寺少卿,直聲於台剩諱純者,累官至四川右布政,功在生民……綸音赫奕,科名蟬聯,吾淮數巨姓宦族,指首屈則及沈。”這確實是一個顯赫的家族。然而,此沈氏族譜中竟然沒有沈山的名字,更沒娶吳氏的記載。按照丘度與沈氏家族的關係,沈山
應是沈。沈或者就是沈山的譜名、後改名。這有如下根據:一、丘度撰《平涯公墓誌銘》雲:“夫沈族乃淮之喬木一舊家,吾母敕封贈恭人毓秀之門,而平涯公與餘有表兄弟之雅者也。”平涯公名沈樸,字質夫,別號平涯,長丘度三歲。
二、沈倩《上林苑監署丞丕顯府君行略》雲:“丘公震岡(丘度字震岡),先祖中表昆弟也。”沈倩的先祖即沈樸。
三、沈培寬《府君行述》雲:“曾王父見背時,王父完白公年十二,托孤於表兄震岡丘公。”沈培寬的曾祖父也還是沈樸。
以上這些記載均見沈翼的族譜。
吳承恩 - 參考資料
[1] 洪恩在線 http://www.hongen.com/edu/shfz/hxcf/sf040906.htm
[2] 焦點裝修家居網 http://home.focus.cn/photoshow/715/357724.html?preview=1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